也許是長期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,臺灣媒體在報導上也一貫的愛走悲情路線;旅外選手發展遇到滯礙時,不依照現時狀況做理性的分析判斷,就直接進行『教頭迷信大牌、選手不受重視』的指控,是最常見的橋段。
最近的一個案例是聯合報系的一篇『大牌擋路 胡金龍未獲信任』。
用這樣的理由來解釋選手沒有上場機會,是最簡單不過的論點,也最容易激起一般球迷的同仇敵愾;如果加上民族主義的搧風點火,一下子就可以演變成美國人種族歧視,故意排擠臺灣的民族英雄。
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陳金鋒,在此不作贅述。
胡金龍現在尚未得到總教練托瑞的信任是事實,但是要把原因歸咎於『總教練迷信大牌』,實在是說不過去。
教練信不信任你是因為你的成績,這跟『大小牌』完全無關。
大聯盟的選手一律靠成績見真章,總教練則是以戰績論身價,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總教練迷信的是選手的成績,而不是大小牌。
對選手來說,教練的信任是要以真本事賺來的,所有的潛力、未來性對教練來說都只是表面文章;教練要的是實力,是經過時間考驗證明出來的實力。
用臺灣的例子來說,面對奧運的挑戰,儘管陳金鋒傷勢不明,但是只要他還能拎著棒子走進打擊區,中華隊就不會捨棄他而選擇其他的所謂『新世代打者』。
要指責托瑞老教頭捨胡金龍而就肯特(Jeff Kent)、貝若亞(Angel Berroa)等人是『迷信大牌』,難道記者大人覺得參加奧運的中華隊該用陳冠任、詹智堯、而捨棄陳金鋒?
要建立起『迷信大牌』這樣的論點很容易,這屬於那種不需要動到腦筋,就聽起來不錯的立論,但是在這立論本質上就是一個大錯,連記者自己都不知不覺的打了自己一嘴巴。
二壘手迪威特(Blake DeWitt)的資歷跟胡金龍差不多,真的迷信大牌的話,迪威特也應該乖乖到亞利桑那去報到,可是人家可是以新人的身分正在準備季後賽。
Why?我們來看看:
出賽 | 全壘打 | 打點 | 保送 | 三振 | 盜壘 | 打擊率 | |
胡金龍 | 65 | 0 | 9 | 11 | 23 | 2 | .181 |
迪威特 | 117 | 9 | 52 | 45 | 68 | 3 | .264 |
在大聯盟討生活很現實,卻也很簡單,成績就是一切。
端得出像樣的成績,就算是春訓排二A,今年第一年打大聯盟的新秀,一樣會得到機會。
沒有教練會為了『迷信大牌』而故意不用表現出色的新秀,這是在拿自己身家開玩笑。
要是是新人和老將成績差不多,總教練在面臨選擇時寧可選擇老將而捨棄新人,也是情理之常。
老將的成績有時間、經驗、和過往過往記錄做參考;誰能預料帶一個從沒經歷過季後賽考驗的新人,會產生什麼奇怪的化學變化。
有興趣做研究的,看看2000年季後賽聖路易紅雀隊的超級新人左投手安凱爾(Rick Ankiel)就知道了。